近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公布了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结果。太阳集团www0638麦类分子育种创新团队赵彦宏副教授主持申报的“利用目标DNA捕获技术克隆大麦抗黄矮病基因”和孙晗副教授主持申报的“小麦生物节律钟基因TaPRR95功能分析及遗传调控网络研究”均获批面上项目资助。
大麦营养价值与小麦差不多,但其纤维素含量更高,具有食用、饲用、酿造、药用等多种用途,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全球麦类产区因黄矮病爆发而损失严重,由于抗病基因的稀缺,极大地制约了抗病品种的选育。赵彦宏副教授长期从事大麦抗黄矮病研究,围绕克隆抗黄矮病基因Yd2进行了各种努力与探讨,并积累了较好的前期研究基础。本次获得资助的国家基金面上项目拟改变现有图位克隆的技术路线,率先将目标DNA捕获技术引入Yd2基因的图位克隆中,最终克隆获得Yd2基因,并初步解析Yd2基因的功能及其遗传调控网络。该项目的研究结果将有助于促进Yd2基因在抗病育种中的广泛应用,而且可为开展抗病基因工程与深入探讨Yd2参与的病原菌与寄主互作机制提供基因元件;同时将有望为图位克隆开辟一条省时省力的新途径。
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小麦生产国和消费国,小麦生产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生物钟是植物24小时周期性的节律振荡适应系统,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作用。解析生物钟系统调控小麦生长发育及适应性机理,可为小麦高产分子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及遗传资源。孙晗副教授多年来围绕小麦生育期相关基因,基于表观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手段开展相关研究,发表多篇高水平学术论文。本次主持申报的“小麦生物节律钟基因TaPRR95功能分析及遗传调控网络研究”研究项目拟从基因功能验证、调控网络构建、遗传效应分析等多层次解析小麦生物钟成员TaPRR95的生物学功能和遗传调控网络。研究结果可为揭示小麦生物钟系统响应外界昼夜节律变化的分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为小麦产量和适应性遗传改良提供基因标记资源。
麦类分子育种创新团队2019年获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创科技计划”支持,为省级优秀青年科研创新团队。团队依托于“作物高产抗逆分子模块育种”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和烟台市小麦技术创新中心,主要从事小麦、大麦的数量遗传学、表观遗传学及分子育种相关工作。团队承担国家、省部级项目近20项,近5年新增立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3项。累计在Molecular Plant、The Plant Journal、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Plant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审定小麦新品种4个,获山东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烟台市科学技术一等奖和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各1项。(撰稿:秦冉;审核:程显好)